【
智慧城市網 視點跟蹤】可信數據空間是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是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是支撐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重要載體。可信數據空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成為了全球的關注焦點和研究熱點。在此背景下,2024年11月國家數據局發布《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簡稱《行動計劃》),其中指出可信數據空間須具備數據可信管控、資源交互、價值創造三類核心能力,引導和支持可信數據空間發展。
通過服務價值流,破解“不愿用”的問題
數據流通是數據要素市場建構的關鍵一環。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多行業、多領域數據的融合和開發利用,進一步放大價值創造效應,進一步激發參與主體積極性。同時,基于數據開發利用,可以提升企業的決策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讓數據在不同主體之間實現價值流動,發揮數據的最大價值。
通過構建多方互信的數據流通環境,推動上下游企業開放共享數據資源,將有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例如,制造業往往具有產業鏈條長、供應商多的特點,單一環節的延遲供貨或斷供可能影響整個上下游企業的生產和現金流,甚至影響企業群體的生存。行業數據分散、孤立等問題導致產運信息不對稱、服務不到位,通過整合產業生產、運輸、消費等各環節的數據,基于行業可信數據空間,為產業鏈內的企業提供精準對接、風險評估等數據服務,顯著提升產業協同效率。
同時,數據流通可為企業提供豐富的數據應用場景,為其帶來經濟效益和價值。例如通過分析企業生產經營、交易訂單、物流等數據,形成企業經營畫像,為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額度測算、風險控制實時預警等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拓展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融資渠道。通過打通生產、流通到消費等各環節數據,構建智能的輔助決策體系,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優質客戶畫像分析、產品個性化設計等服務,幫助企業實現精準運營管理。通過場景的梳理和挖掘,讓各參與方認識到數據流通的價值創造,增強數據流通和交易的意愿,破解“不愿用”的問題。
通過數據資源流,破解“不會用”的問題
以可信數據空間為基礎,基于統一的平臺化系統和工具,采用標準化、規范化的數據資源流通流程,解決繁瑣的操作,打通堵點,讓數據流通更加便捷和高效,提高數據資源方和使用方的接受度。
一方面,針對提供數據資源的主體,通過數據治理將數據進行規范化和整合,形成數據資源目錄,通過數據清洗實現數據質量提升,基于價值評估與定價轉化為可流通的數據資產。數據資源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加工、處理、分析,構建出不同領域的專題數據應用產品,以數據產品、數據服務等形態發布,進而完成數據供給方的上架過程。
另一方面,基于可信數據空間的瀏覽、搜索、查詢等功能,數據使用方通過語義搜索等方式在發現和定位數據資源,實現供需的初步對接,擬交付的數據將轉換為使用方的數據形態,最終完成數據交付。
因此,通過基于可信數據空間的數據資源流,規范了數據上架、流通、使用的全流程,降低數據流通的操作難度,使企業專注于數據本身和價值創造,破解“不會用”的問題。
通過信任管控流,破解“不敢用”的問題
基于可信數據空間的整個數據流通過程并非是數據的物理交付,通過使用控制、數據沙箱、同態加密、隱私計算等可信管控技術,在充分保護數據和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保障數據流通全過程可控,以及隱私保護下的數據價值傳遞,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
與此同時,也需要結合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等技術,實現數據流通憑證的不可篡改和全程留痕,完成整個流通過程的存證,確保數據流通全流程可追溯。每個區塊在入鏈之前,經過網絡中多個節點的共識驗證,形成永久保存、可追溯的時間戳記賬本,區塊包含若干個交易記錄,并通過密碼學算法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此外,可信數據空間的底層數據安全融合了加密、認證、訪問控制等多種技術,構成整體解決方案保障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隨著國內外對數據流通安全技術研究的持續深入,新技術不斷涌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因此,通過可信數據空間的信任管控流,確保數據安全流通,保障各主體的權益,讓企業安心地發布、放心地交易,破解“不敢用”的問題。
我要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