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541是一種混合氣體IG541滅火劑由52%氮、40%氬、8%二氧化碳三種氣體組成,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毒、不導電的氣體,臭氧耗
損潛能值ODP=0,溫室效應潛能值GWP=0,其在大氣中存留的時間很短,是一種綠色環保型滅火劑。
IG541氣體滅火系統主要技術參數
型號規格 | QMH15/70-XL、QMH15/80-XL QMH15/90-XL | QMH20/70-XL、QMH20/80-XL QMH20/90-XL |
滅火劑成分 | N2、Ar、C02(比例52%、40%、8%) | |
執行標準 | GB25972-2010 | |
工作壓力20℃ | 15MPa | 20MPa |
工作壓力溫度 | 0~50℃ | |
充裝密度20℃ | 211.15kg/M3 | 281.06kg/M3 |
工作壓力50℃ | 17.2MPa | 23.2MPa |
滅火方式 | 全淹沒 | |
啟動方式 | 自動、氣動、機械應急操作 | |
噴射時間 | ≤60S | |
驅動瓶組壓力 | 6MPa |
1、組合分配系統
由于貯存壓力高,IG541滅火系統一般采用有管網滅火系統,滅火劑瓶組設置在獨立的貯瓶間。
有管網滅火系統又可分為單元獨立式和組合分配式。
2、IG541滅火系統的檢漏方式
IG541滅火系統的主要組份以氣態存貯,氣體泄漏時壓力降低,可以通過壓力表的方式檢漏。
3、IG541的浸漬時間
浸漬時間是指IG541噴放以后,需要在防護區內維持設計規定的滅火劑濃度,使火災熄滅所需的時間。
滅火浸漬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木材、紙張、織物等固體表面火災,宜采用20分鐘;
2 通訊機房、電子計算機房內的電氣設備火災,宜采用10分鐘;
3 其它固體表面火災,宜采用10分鐘。
4、IG541的充裝密度
充裝密度是指貯存容器內滅火劑的質量與該容器容積之比(kg/m3)。
根據充壓等級的不同,IG541的充裝密度是固定的。
5、性能特點:
①滅火迅速,動作準確、可靠;
②滅火后不留殘漬;
③不導電的滅火劑;
④不會產生化學分解產物;不危害人類生存環境;
⑤操作維護簡便、外形美觀;
⑥對人體無窒息、無毒副作用,適合于經常有人工作的場所。
氣體滅火系統
9.11.1 一般規定
檢測要求:
a) 系統設置類型、性能參數應與設計文件相符;(A 類)
b) 設有消防控制室的場所,各防護區滅火控制系統的有關信息,應傳送給消防控制室;(B 類)
c) 管網滅火系統應設自動控制、手動控制和機械應急操作三種啟動方式。預制滅火系統應設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兩種啟動方式;(A 類)
d) 采用自動控制啟動方式時,根據人員安全撤離防護區的需要,應有不大于 30 s 的可控延遲噴射。對于平時無人工作的防護區,可設置為無延遲的噴射;(B 類)
e) 低壓二氧化碳儲瓶的制冷裝置應正常運行,控制的溫度和壓力應與設計文件相符;(A 類)
f) 低壓二氧化碳儲瓶的制冷裝置應采用專用供電回路供電。(B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對照設計文件;b)模擬火災、滅火動作、手動自動轉換、設備故障信號,查看消防控制室反饋信號;c)氣體滅火控制器設置在自動狀態,觸發火警信號,查看啟動方式是否正常。氣體滅火控制器設置在手動狀態觸發手動控制按鈕,查看啟動方式是否正常。在儲瓶間內直接按下驅動裝置容器閥的機械機構,查看啟動方式是否正常;d)控制設定在自動狀態,模擬火災確認,用秒表測量火災確認后到噴射的時間;e)對照設計文件,查看制冷裝置的溫度和壓力是否正常;f)直觀檢查。
檢測器具:秒表、感煙(溫)探測器功能試驗器。
9.11.2 環境和溫度
檢測要求:
a) 防護區的環境溫度不應低于-10 ℃;(B 類)
b) 儲瓶間和設置預制滅火系統的防護區的環境溫度應為-10 ℃~50 ℃;(B 類)
c) 高壓系統二氧化碳儲存裝置的環境溫度應為 0 ℃~49 ℃。(B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使用數字溫濕度計測量溫度。
檢測器具:數字溫濕度計。
9.11.3 氣體滅火控制器和組件
檢測要求:
a) 滅火劑儲存容器及容器閥、單向閥、連接管、集流管、選擇閥、安全泄放裝置、閥驅動裝置、噴嘴、信號反饋裝置、檢漏裝置、減壓裝置等系統組件無碰撞變形及其他機械性損傷、表面保護涂層完好、封閉良好、銘牌清晰、牢固、方向正確;(B 類)
b) 機械應急操作裝置應設在儲瓶間內或防護區疏散出口門外便于操作的地方;(B 類)
c) 氣體噴放指示燈宜安裝在防護區入口的正上方;(C 類)
d) 柜式氣體滅火裝置、熱氣溶膠滅火裝置等預制滅火系統及其控制器、聲光報警器的安裝位置應與設計文件相符,并固定牢靠;(B 類)
e) 設置在防護區處的手動、自動轉換開關應安裝在防護區入口便于操作的部位,安裝高度為中心點距地(樓)面 1.5 m;(B 類)
f) 手動啟動、停止按鈕應安裝在防護區入口便于操作的部位,安裝高度為中心點距地(樓)面1.5 m,并應安裝牢固,不得傾斜;(B 類)
g) 熱氣溶膠預制滅火系統一臺以上滅火裝置之間的電啟動線路應采用串聯連接;(B 類)
h) 熱氣溶膠預制滅火系統每臺滅火裝置均應具備啟動反饋功能。(B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c)直觀檢查;d)對照設計文件,直觀檢查;e)f)尺量;g)h)直觀檢查。
檢測器具:鋼卷尺。
9.11.4 防護區
檢測要求:防護區的大小、設置位置應與設計文件相符。(A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對照設計文件。
9.11.5 儲存裝置間
檢測要求:
a) 儲瓶間的門應向外開啟;(B 類)
b) 儲瓶間內應設應急照明,且照度不低于正常照明的照度;(B 類)
c) 管網滅火系統的儲存裝置宜設在專用儲瓶間內。(C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直觀檢查。
9.11.6 儲存裝置
檢測要求:
a) 滅火劑儲存裝置不能超出設計使用年限,其數量、設置位置應與設計文件相符;(A 類)
b) 儲存裝置的布置,應便于操作、維修及避免陽光照射。操作面距墻面或兩操作面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 1.0 m,且不應小于儲存容器外徑的 1.5 倍;(B 類)
c) 同一規格的滅火劑儲存容器,其高度差不宜超過 20 mm;(C 類)
d) 同一集流管上的儲存容器,其規格、充壓壓力和充裝量應相同;(B 類)
e) 容器閥和集流管之間應采用撓性連接。儲存容器和集流管應采用支架固定;(B 類)
f) 儲存裝置上應設耐久的固定銘牌,并應標明每個容器的編號、容積、皮重、滅火劑名稱、充裝量、充裝日期和充壓壓力等,儲存容器宜涂紅色油漆;(B 類)
g) 在儲存容器或容器閥上,應設安全泄壓裝置和壓力表(外儲壓七氟丙烷滅火系統、高壓二氧化碳滅火系統不設壓力表);(A 類)
h) 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在容器閥和集流管之間的管道上應設單向閥;(B 類)
i) 儲存裝置上壓力計、液位計、稱重顯示裝置的安裝位置應便于人員觀察和操作;(B 類)
j) 儲存容器的支、框架應固定牢靠;(B 類)
k) 低壓二氧化碳滅火系統的安全閥應通過專用的泄壓管接到室外;(A 類)
l) 熱氣溶膠設置多臺裝置時,其相互間的距離不得大于 10 m。(B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對照設計文件;b)c)l)尺量;d)~k)直觀檢查。
檢測器具:鋼直尺、鋼卷尺。
9.11.7 驅動裝置
檢測要求:
a) 驅動裝置類型應與設計文件相符;(A 類)
b) 電磁驅動裝置驅動器的電氣連接線應沿固定滅火劑儲存容器的支架、框架或墻面固定;(B 類)
c) 氣動驅動裝置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驅動氣瓶的支、框架或箱體應固定牢靠,并做防腐處理;(B 類)
2) 驅動氣瓶上應有標明驅動介質名稱、對應防護區或保護對象名稱或編號的性標志,并應便于觀察。(B 類)
d) 氣動驅動裝置的管道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豎直管道應在其始端和終端設防晃支架或采用管卡固定;(B 類)
2) 水平管道應采用管卡固定。管卡的間距不宜大于 0.6 m。轉彎處應增設 1 個管卡。(B 類)
e) 同一規格的驅動氣體儲存容器,其高度差不宜超過10 mm;(C類)
f) 輸送啟動氣體的管道,宜采用銅管。(C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對照設計文件;b)c)f)直觀檢查;d)e)尺量、直觀檢查。
檢測器具:鋼直尺、鋼卷尺。
9.11.8 集流管
檢測要求:
a) 集流管應設安全泄壓裝置,泄壓裝置的泄壓方向不應朝向操作面;(A 類)
b) 同一防護區,當設計兩套或三套管網時,集流管可分別設置,系統啟動裝置必須共用;(B 類)
c) 集流管應固定在支、框架上。支架、框架應固定牢靠,并做防腐處理,外表面宜涂紅色油漆。(B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對照設計文件,直觀檢查;b)c)直觀檢查。
9.11.9 選擇閥
檢測要求:
a) 組合分配系統中的每個防護區應設置控制滅火劑流向的選擇閥,選擇閥的位置應靠近儲存容器且便于操作;(B 類)
b) 選擇閥操作手柄應安裝在操作面一側,當安裝高度超過 1.7 m 時應采取便于操作的措施;(B類)
c) 采用螺紋連接的選擇閥,其與管網連接處宜采用活接;(C 類)
d) 選擇閥的流向指示箭頭應指向介質流動方向;(B 類)
e) 選擇閥上應設置標明防護區或保護對象名稱或編號的性標志牌,并應便于觀察;(B 類)
f) 組合分配系統啟動時,選擇閥應在容器閥開啟前或同時打開。(B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直觀檢查;b)尺量;c)~f)直觀檢查。
檢測器具:鋼卷尺。
9.11.10 滅火劑傳輸管道及附件
檢測要求:
a) 管道的連接,當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 80 mm 時,宜采用螺紋連接。大于 80 mm 時,宜采用法蘭連接。使用在腐蝕性較大的環境里,應采用不銹鋼的管道附件;(B 類)
b) 滅火劑輸送管道的外表面宜涂紅色油漆;(B 類)
c) 管網上不應采用四通管件進行分流;(B 類)
d) 在通向每個防護區的滅火系統主管道上,應設壓力訊號器或流量訊號器;(B 類)
e) 輸送氣體滅火劑的管道應采用無縫鋼管,二氧化碳系統對鍍鋅層有腐蝕的環境,管道可采用不銹鋼管、銅管或其他抗腐蝕的材料;(B 類)
f) 輸送氣體滅火劑的管道安裝在腐蝕性較大的環境里,宜采用不銹鋼管;(C 類)
g) 連接儲存容器與集流管間的單向閥的流向指示箭頭應指向介質流動方向;(B 類)
h) 管道支架、吊架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管道應固定牢靠,管道支、吊架的間距應與設計文件相符;(B 類)
2) 管道末端應采用防晃支架固定,支架與末端噴嘴間的距離不應大于 500 mm;(B 類)
3) 公稱直徑大于或等于50 mm的主干管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至少應各安裝1個防晃支架,當穿過建筑物樓層時,每層應設 1 個防晃支架。當水平管道改變方向時,應增設防晃支架。(B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尺量;b)~g)直觀檢查;h)尺量。
檢測器具:游標卡尺、鋼卷尺。
9.11.11 噴嘴
檢測要求:
a) 噴嘴的規格、型號、設置位置應與設計文件相符;(A 類)
b) 安裝在吊頂下的不帶裝飾罩的噴嘴,其連接管管端螺紋不應露出吊頂。安裝在吊頂下的帶裝飾罩的噴嘴,其裝飾罩應緊貼吊頂;(B 類)
c) 二氧化碳滅火系統設置在有粉塵或噴漆作業等場所的噴頭,應增設不影響噴射效果的防塵罩;(B 類)
d) 熱氣溶膠預制滅火系統裝置的噴口宜高于防護區地面 2.0 m;(C 類)
e) 熱氣溶膠滅火系統裝置的噴口前 1.0 m 內。裝置的背面、側面、頂部 0.2 m 內不應設置或存放設備、器具等。(A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a)對照設計文件;b)c)直觀檢查;d)e)尺量。
檢測器具:鋼卷尺。9.11.12 模擬啟動實驗9.11.12.1 自動模擬啟動試驗
檢測要求:
a) 自動控制應在接到兩個獨立的火災信號并延遲一定時間后才能啟動;(A 類)
b) 滅火系統接到滅火指令后能正常啟動、噴射;(A 類)
c) 有關的聲、光報警裝置均能發出符合設計要求的正常信號;(A 類)
d) 有關聯動設備動作正確;(A 類)
e) 手動緊急停止裝置應能在規定的延時時間內可靠的停止系統的啟動。(A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將滅火控制器的啟動輸出端與滅火系統相應防護區驅動裝置連接。驅動裝置應與閥門的動作機構脫離。也可以用1個啟動電壓、電流與驅動裝置的啟動電壓、電流相同的負載代替。人工模擬火警使防護區內任意1個火災探測器動作,觀察單一火警信號輸出后,相關報警設備動作是否正常,如警鈴、蜂鳴器發出報警聲等。人工模擬火警使該防護區內另一個火災探測器動作,觀察復合火警信號輸出后,相關動作信號及聯動設備動作是否正常,如發出聲、光報警,啟動輸出端的負載響應,關閉通風空調、防火閥等。
檢測器具:數字萬用表、感煙(溫)探測器功能試驗器。
9.11.12.2 手動模擬啟動試驗
檢測要求:
a) 滅火系統接到滅火指令并延遲一定時間后才能正常啟動、噴射;(A 類)
b) 有關的聲、光報警裝置均能發出符合設計要求的正常信號;(A 類)
c) 有關聯動設備動作正確;(A 類)
d) 手動緊急停止裝置應能在規定的延時時間內可靠的停止系統的啟動。(A 類)
檢測數量:全數檢測。
檢測方法:按下手動啟動按鈕,觀察相關動作信號及聯動設備動作是否正常,如發出聲、光報警,啟動輸出端的負載響應,關閉通風空調、防火閥等。人工使壓力信號反饋裝置動作,觀察相關防護區門外的氣體噴放指示燈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