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森光學LiSpecView-Hyper系列慣導及數據采集處理系統可將高光譜成像儀所采集的原始數據,經過光譜還原(導入光譜定標參數、進行輻射校正、圖幅裁切)、靶標提取、幾何校正、反射率計算、航帶拼接(單架次)等一系列處理后,生成一幅高光譜數據影像,還可對架次間數據進行勻色及拼接,用于后續數據應用,同時可支持ENVI格式導入,LiSpecView-Hyper慣導及數據采集處理系統主要有數據導入、數據分塊、數據糾正、航帶拼接、輸出導出和水質反演快視功能等6個功能模塊,其中水質反演快視功能基于當前成熟水質反演算法模型可實現葉綠素a、懸浮物、總氮、總磷、氨氮、化學需氧量等的水體參數反演,實現水質定性定量從宏觀空間和時間上污染分布變化。
可實時預覽光譜圖像及光譜曲線、實時參數反演,與GPS同步觸發,實現可見光照片匹配同步GPS信息,光譜相機控制支持數據采集、自動曝光、自動掃描速度匹配、輔助攝像頭功能、支持遠程遙控、支持巡航、慣導采集模式;高光譜數據格式支持ENVI等主流遙感軟件。
通過大疆無人機遙控器可實現實時圖譜查看,通過地面實時數據平臺實時觀測飛行器采樣點并可利用地面端設置采集的航線預覽;輔助相機可實時可見、監控拍攝效果,動態實時顯示高光譜圖像及光譜曲線;實時合成單波段、真假彩色圖像等遠程智能控制,同時也可以通過PC端軟件光譜動態實時監控采用圖像映射方式自動靶標識別自動反射率計算、采用硬鏈接方式獲取數據、對地面觀測目標分類以光譜反射數據動態映射。
基于高光譜技術的天空地一體化水質監測解決方案,包括無人機載、地面定點和水面水下等多款產品, 并通過定量反演實時監測河道水體的總氮、總磷、葉綠素、氨氮、濁度和高錳酸鹽指數(COD)等多個參數。
水質反演快視功能包含解析軟件,可實現影像查看、水體提取以及水質參數反演、結果統計及水質參數 制圖等功能。影像查看功能可將處理好的高光譜反射率數據導入并查看,點選。水質提取功能首先計算水體 指數,之后進行水體邊界提取。水質參數反演可實現葉綠素 a、懸浮物、總氮、總磷、氨氮、化學需氧量等 的水體參數反演。結果統計及水質參數制圖功能可對反演參數進行數據輸出,并用不同色塊顯示不同濃度 等級,對大部分指標精度達到 80%以上。
植被是遙感的重要應用領域,遙感在植被分析中的應用主要是以確定植被的分布、類型、長勢等內容為主。不同的植物由于結構和葉綠素含量不同,具有不同的光譜特征,特別是近紅外波段有較大的差別。利用植物的物候差異下的光譜成像也可區分植物類型,如冬季落葉樹和常綠樹很好區別。植被生長不同狀態下,例如病害侵擾下結構和葉綠素含量發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近紅外波段與健康植物區別明顯。影響植被地物光譜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植物類型、植物生長季節、病蟲害影響等。
植被光譜主要特征:可見光波段0.4~0.76μm有一個反射峰值(反射率在10%-20%),大約0.55μm(綠)處,兩側0.45μm(藍)和0.67μm(紅)則有兩個吸收帶;近紅外波段0.7~0.8μm有一反射陡坡,至1.1μ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特征;中紅外波段1.3~2.5μm受植物含水量影響,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由于水分的吸收作用,在1.4μm,1.9μm和2.6~2.7μm附近有三個吸收谷,主要由植物細胞內水體吸收能量函數決定,因子是葉子厚度和水分含量。
土壤遙感是依據土壤的波譜特征,識別和劃分土壤類型,分析土壤的分布規律,為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土壤資源,防止土壤質量的退化和數量的減少提供科學依據;為改良土壤、合理利用土壤服務;從而達到土壤資源持續利用、發展生產、發展土壤遙感科學之目的。
自然狀態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沒有明顯的峰值和谷值,一般來說,土質越細反射率越高。有機質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土類與肥力也對土壤反射率有影響。但由于其波譜曲線較平滑,所以在不同光譜段的遙感影像上土壤亮度區別并不明顯。
影響土壤光譜特性變化的因素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機物、土壤的質地和顆粒度等。土壤的主要光譜特性:自然狀態下,土壤表面的反射曲線呈比較平滑的特征,沒有明顯的反射峰和吸收谷;干燥條件下,土壤的波譜特征主要與成土礦物(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和土壤有機質有關。
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反射率下降,在水的各個吸收帶(1.4μm、1.9μm、2.7μm處附近區間),反射率的下降尤為明顯。土壤礦物主要包括石英、云母、長石、氧化物等,因此通過分析相應的礦物含量就可以區別土壤的特征。土壤中顆粒的大小與比例,代表了顆粒本身大小與持水能力。
地表巖石一般概括為三大類:沉積巖、火山巖和變質巖。幾種典型的地表巖石反射光譜特征如下圖所示。地表巖石光譜本質上是礦物的混合光譜,其光譜特征受成分、結構、構造和表面狀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通過地表礦物光譜反射曲線識別礦物,能夠達到判定巖石類型的目的。
巖石的反射波譜主要由礦物成分、礦物含量、物質結構等決定,在地表巖石中普遍存在有明顯吸收峰的主要包括羥基礦物(2.10~2.40μm)、結晶水礦物(1.40μm、2.40μm)、碳酸鹽礦物(1.90μm、2.35μm、2.5μm)和鐵礦(0.5μm、1.1μm)等。例如,巖礦在3~5μm波段的光譜特性是由氧硅、氧鋁等分子鍵的振動模式決定的。除物質組成外,環境、巖礦表面特性和物理風化等因素也會引起巖石反射光譜的變化,如反射率值大小的變化,譜帶位置、寬度、吸收深度和形態的變化等。
地物光譜儀所需能量低,分析時間只用幾秒鐘,無需任何化學試劑,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通過獲得光譜反射率數據,可以用作對寶玉石材質的研究。高光譜波段能準確揭示寶玉石中基團分子振動的倍頻與合頻吸收信息,分析出關于化學鍵結合的振動特性等復雜結構信息,對于寶玉石分析有非常大的潛力。
海洋遙感覆蓋面積大,具有同時性,能連續、長期而快速地觀測海洋,可以得到完整的海洋特征,如海洋表面水溫度、海流移動、海水分布、波浪、沿岸泥沙混濁流,以及赤潮、海面油污染等。海洋遙感主要應用于調查和監測大洋環流、近岸表層流場、港灣水質、海洋表面葉綠素濃度等海洋水文、氣象、生物、物理及海水動力、海洋污染、近岸工程等方面 。
海洋遙感可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遙感3種方式。遙感方式分為2種:
主動式遙感,先由遙感器向海面發射電磁波,再由接收到的回波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被動式遙感,傳感器只接收海面熱輻射能或散射太陽光和天空光的能量,從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葉綠素a和總懸浮物是影響海水水色的兩種重要物質,其濃度變化反映了海洋水質污染狀況,是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指標。水體反射率較低,小于10%,遠低于大多數的其他地物,水體在藍綠波段有較強反射,在其他可見光波段吸收都很強。純凈水在藍光波段,隨波長增加反射率降低。在近紅外波段反射率為0;含葉綠素的清水反射率峰值在綠光段,水中葉綠素越多則峰值越高。這一特征可監測和估算水藻濃度。渾濁水、泥沙水反射率高于純凈水反射率,峰值出現在黃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