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是晶圓代工產業的先鋒,也是大的晶圓代工公司,公司毛利率幾近50%。從范圍來看,臺積電的對手只有2.5個。考慮到兩個對手是IDM,0.5個對手經營困難,本來臺積電是的。但近兩年,這兩個對手對代工業務越來越上心,似乎都有大力進攻代工叫板臺積電的yu望,臺積電會被他們干掉嘛?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臺積電的競爭優勢。
憑什么干掉臺積電?
想知道臺積電要如何更成功,那就先思考臺積電要如何會失敗。臺積電要怎么才能*的失敗呢?很簡單,只要每年不資本資出、不研發新的制程、裁撤高階的好人才,放任他們流向外國、采購設備收回扣、員工減薪,高層加薪.....等方法,都能讓臺積電*的喪失競爭力。幸運的是,臺積電一件都沒做,所以還能在世界上保有約50%的*。
那么,臺積電的護城河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不斷保有*制程,且擁有產能、良率優勢,做晶片品牌,跟每個電子廠商都是同盟而非爭取有限市場的競爭者。其中,做晶片品牌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沒有晶片品牌,所有的廠商都是朋友,并且有模組化同盟開發的矽智財,加快生產的效率及減低不少成本(同質廠商網絡效應)。并且比較臺積電與Intel跟Samsung的資本回報率(ROC),臺積電處于的地位,故臺積電是比較能把錢花在刀口上的企業。
臺積電相比其他對手的優勢
比起Samsung,臺積電更能專注在晶圓本業上。
一般人的層思考是:三星很好阿,這么多終端產品,有很多元的營收來源。但筆者的第二層思考是:比方說,玩具制造商:美泰兒、樂高。為什么樂高的營收可以超越美泰兒呢?因為樂高專精于創造各種不同主題的積木,并且能夠跟愛好者不斷的互動、創新(同盟創新)。但是美泰兒的產品線,就顯得雜亂,什么都做,但是卻不能擁有一種核心的產品。
投射在Samsung上,一個什么都做的企業,后大的敵人反而是自己。因為終端硬體的毛利,會不斷的下滑。反而是能自始至終專注在本業上的公司,可以成為產業中的者。特別是,國產手ji品牌崛起以后,Samsung近年成長的一大動能─手ji的*不斷下滑。看看IBM,看看SONY,看看HTC,就能明白,終端硬體的市場沒有永遠的贏家。除非能像蘋果一樣,常常是新產品的,才能把握住市場,營收不斷提高(并且,蘋果的軟體跟系統都是競爭優勢)。
所以,一個什么都做的企業,到后必須去調整每個營收下滑部門的未來,是裁撤,還是縮減就好?是否要加深其他部門占營收的比例?轉型的下一步是?...等等的問題。但在專注本業的公司上,特別是幾乎沒有敵人的公司,很少會有上述的問題。
客戶的想法
我們知道,客戶才是這三家公司未來成長的關鍵,我們以Apple和消費者為例,說說客戶可能的選代工廠思路。
Apple:當蘋果的新產品開發的時候,必定會有以下的心理傾向:
懷疑傾向:到底要分配多少的訂單給臺積電跟三星呢?如果全部交給三星,但三星又是大的智慧產品競爭對手,那么他們代工的晶片可靠嘛?值得信任嗎?
分散風險均分傾向:晶片不能只給一家做,黑天鵝出現的時候就斷貨了。
于是,結果就是臺積電跟三星都有分配到蘋果的訂單。當A的ding級制程在這個時間點*,處理器晶片就交給A做,B就做產品其他地方的整合晶片。
消費者心理分析:
當我們去買電腦CPU的時候,通常不會說:“老板,我要臺積電代工的晶片”,我們會說:“老板,我要Intel(或AMD)的處理器”。當我們去買手ji的時候,我們只會看他是蘋果、三星、SONY、小米、HTC。但這些品牌都有互相排擠的效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臺積電可以成為各個品牌的同盟雙贏客戶,這是臺積電大的優勢,能夠盡量取得客戶的信賴,并且有細水長流的訂單。
而其實Intel本身也是臺積電的客戶,他的想法也會很奇妙:
當英特爾的產能不夠的時候,會有下列的心理傾向:
懷疑傾向:產能不夠,該找臺積電還是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呢?但格羅方德是大競爭對手AMD的體系,還是都交給臺積電做比較安全吧!?
于是,不只是有晶圓廠的Intel有這個問題,更多其他無晶圓廠的晶片商都有一樣的問題——需要中立的制造者,因此臺積電的訂單源源不絕。
這樣看來,臺積電還是無可撼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