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發泡保溫磚介紹
發泡水泥保溫板作為一種新型的外墻保溫材料而應運而生,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地球環境負荷為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和工業中。無機水泥發泡保溫板以水泥和粉煤灰為主要原材料,高溫下不會燃燒和產生有毒氣體,無放射性,屬于安全環保產品;生產、施工及使用中無有害氣體排放,無礦物棉類材料飛塵人體的傷害;建筑物報廢拆除后,該材料經過粉碎可再次填充利用,不會環境造成污染,實現可持續生產。同時,作為利廢產品符合**節能減排產業政策。受到業界人士的廣泛推崇。
發泡水泥板現在已廣泛應用于大跨度工業廠房、倉庫、大型機車庫、體育場館、展覽館、飛機場、大型公用設施、活動房及住宅夾層、民用住宅的隔墻保溫等各個領域的建筑工程中,并克服以往采用的泡沫隔熱材料所產生的保溫差,熱傳感率高
水泥發泡磚—低彈抗震
水泥發泡磚的多孔性使其具有較低的彈性模量,從而使其擊力載荷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分散作用。同時水泥發泡磚輕質高強的特性,可有效減低建筑物的荷載20%--40%,建筑物荷載越小,抗震能力越強。
水泥發泡磚—輕質高強
水泥發泡磚密度小,常用水泥發泡磚的密度等級為300—1200kg/m3,相當于普通的1/5—1/10.抗壓強度大于0.25Mpa,可根據建筑物設計要求生產出不同強度的水泥發泡磚產品。在建筑物的內外墻體、層面、露面、立柱等建筑結構中采用該種材料,一般可使建筑物自重降低25%左右,有些可達結構物總重的30%-40%。近年來,密度為 160 kg/m3的水泥發泡磚也在建筑工程中獲得了應用。由于水泥發泡磚的密度小,可顯著降低建筑物自重,提高構建的承載能力,增強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水泥發泡磚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水泥發泡磚—隔音、防火性能佳
水泥發泡磚屬多孔材料,吸音能力0.09-0.19%,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在建筑樓層和高速公路隔音板、地下建筑頂層等領域,均可采用該材料作為隔音層。水泥發泡磚區別于傳統隔音材料,無機、不燃,從而具有良好的防火性,可提高建筑物的安全防火性能。
水泥發泡磚—保溫、隔熱
由于水泥發泡磚中含有大量封閉的細小孔隙,熱工性能良好,密度等級300—1200kg/m3范圍的水泥發泡磚,導熱系數為0.06—0.3W(M.K)之間,采用水泥發泡磚作為建筑物墻體及屋面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溫節能效果。
水泥發泡保溫磚介紹
性能特點
1、高耐火性 水泥發泡板屬于A1級防火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火度達到1000℃以上,*了防火隔離帶的要求。
2、高保溫性 水泥發泡板板閉孔率95%,高閉孔率減少流傳熱,是高隔熱的先決條件。防火隔離帶板導熱系數與聚苯板的導熱系數基本相當,可滿足建筑保溫隔熱的需求。干密度一般150kg/m3、導熱系數在0.045W/(m.K)、抗壓強度在0.4MPa。
3、無毒無害 水泥發泡板在高溫下不會燃燒且不釋放有毒氣體,屬于安全、環保的建筑材料。
4、壽命長 水泥發泡板的使用壽命大于50年,與建筑的壽命能保持同步。
5、耐水性好 由于水泥發泡板板屬于硅酸鹽類材料,所以耐水性非常*。
6、界面好 由于該材料是多孔材料又與砂漿、墻面是同質,因此界面非常好,施工過程中不像有機或巖棉類那些保溫材料一樣需要錨固,直接粘貼即可
7、節能環保 生產、施工及使用中無有害氣體排放環境造成的影響;避免重復保溫拆除的廢料給環境造成污染;不會造成傳統保溫材料燃燒給環境及人身安全帶來的威脅;無礦物棉類材料飛塵人體呼吸道及皮膚造成的傷害;建筑物報廢拆除后,該材料經過粉碎可再次填充利用,不會環境造成污染,實現可持續生產。
生產工藝
1、上料、混合:通過上料系統將定量的水泥、發泡劑、穩泡增強劑加入攪拌機,干混30秒鐘;
2、攪拌:將定量的溫水加入攪拌機,濕攪拌2分鐘;將定量的發泡劑加入攪拌機攪拌8-15秒鐘;
3、注模、發泡:隨即將漿料注入模具內發泡,發泡過程約3-5分鐘;
4、初期養護:注模完成后靜置若干小時進行初期養護;
5、脫模:待發泡水泥保溫板完成初凝,具備初期強度時即可脫模;
6、切割:具備一定強度的發泡水泥保溫板毛坯脫模后即可進行切割,切割規格根據需要調整切割刀片進行;
7、成品養護:發泡水泥保溫板養護齡期應不低于7天。
技術參數
密度(kg/m3):160-200
導熱系數W/(m.k):0.045-0.050
抗壓強度(mpa):0.2-0.4
抗折強度(mpa):≥0.2
抗拉強度(mpa):≥0.10
蓄熱強度W(m2.k):≥0.95
軟化系數(%):≥0.6
吸水率(V/V/%): ≤10
抗凍性(質量損失:%):≤5
放射性(IRa): ≤1.0
內保溫系統要求Ir:≥ 1.0
燃燒性能:*不燃
“產銷地;河北省,山西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海南省,四川省, 貴州省, 云南省, 陜西省, 甘肅省,北京,天津,上海,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