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干細胞研究陷入“死亡谷
閱讀:478發布時間:2013-4-7
攻克頑疾眾多好手段缺少資金憾留實驗室美國干細胞研究陷入“死亡谷”
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以表彰他們在干細胞研究領域的貢獻。這一消息或許令美國干細胞科學家振奮,但不足以提升大多數投資者對這一領域的興趣。
美國干細胞研究近年取得巨大進展,但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遲遲未實現“從小白鼠到人”的突破,zui大障礙就是缺錢。
新療法創造奇跡
95歲的帕特麗夏·賴利獨自生活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她清楚,自己其實百病纏身,之所以長壽是受益于*的現代醫療技術。她做過膽囊切除術、子宮切除術和食管手術,接受過中風和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如今她每天需大量服藥,以應對關節疼痛、哮喘、高血壓、消化不良和精神焦慮。
3年前,她又被診斷出患有老年性黃斑退化,這是導致65歲以上老人失明的zui常見病因,尚無有效療法。醫生給她兩個選擇:要么每6個星期接受一次藥物注射,勉強維持視力;要么任其發展,坐等失明。賴利當然選擇接受注射,只求遏制病情惡化。
去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蘭扎利用干細胞技術讓兩名因黃斑退化而失明的老人重見光明。研究人員將人體胚胎干細胞分化培育成視網膜細胞,將它們置于人造膜上,植入視網膜后部。兩名失明患者眼里各植入5萬個視網膜細胞,術后奇跡般恢復視覺。一名患者如今能獨自行走、用電腦、倒咖啡,另一名患者能辨識顏色,看清*上5個字母。
借助干細胞療法,老年性黃斑退化難題有望在10年內*攻克。
投資家不感興趣然而,預期與現實之間還有鴻溝。
目前美國和歐洲約有3000萬人患老年性黃斑退化,蘊藏著250億至300億美元市場。不過,投資大亨們似乎并不愿意涉足這個市場。
72歲的英特爾公司前執行官安迪·格羅夫罹患帕金森癥,正嘗試一種尚在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他出資贊助四家生物技術公司,近期開始關注干細胞技術前景。
格羅夫直言不諱:“風險投資家對干細胞研究不感興趣,因為目前這還是一門虧本生意。”漫長的研究過程、繁雜的管控措施、巨大的研發成本,再加上倫理爭議和不確定的政府態度,任何一條都足以嚇跑投資者。
一些干細胞研究公司嘗試向公眾募集資金,結果同樣沮喪。據統計,已上市的美國干細胞研究公司中,絕大多數公司股價比上市時暴跌90%。
由于缺少資金,那些令人振奮的干細胞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實驗室。艾滋病、癌癥、心臟病、糖尿病……諸多疑難雜癥從實驗鼠身上消失,可什么時候才能輪到有需求的人體呢?對這道介于實驗室與市場之間、因缺錢而難以跨越的鴻溝,業內人士給它起了個喪氣的名字“死亡谷”。
漸出現回暖信號
身為*細胞技術公司科學家,蘭扎清楚記得公司當年如何跌入“死亡谷”。上世紀90年代末,公司依靠風投資金起家,在籌備上市之際卻被一樁侵犯官司拖入財政深淵。
2005年,*細胞技術公司與一家上市公司合并,得以繼續開展研究。在耗資1億美元完成實驗并取得成果后,公司終于在2010年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開展臨床試驗。鑒于華爾街投資者對干細胞技術仍在觀望,公司打算游說大型制藥企業資助。
過去制藥公司不愿輕易嘗試尚有爭議的干細胞技術,但zui近幾年一些公司開始表露興趣。英國制藥業*葛蘭素史克公司就投資2500萬美元,與哈佛干細胞研究所展開5年合作。
從更大范圍來看,公眾和政府也釋放出積極信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去年撥款5億美元扶持人體干細胞研究。同時民意調查顯示,62%美國人不再認為胚胎干細胞研究有違倫理。
相關鏈接干細胞研究
干細胞是人體內未充分分化、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醫學應用前景廣闊。人體胚胎干細胞具有“”發展潛力,可分化為任何類型的體細胞。研究人員致力于利用胚胎干細胞培育人體組織和器官,用于治療糖尿病、脊柱損傷、老年癡呆癥、帕金森氏癥等多種疾病。
胚胎干細胞研究價值,但要從人類胚胎中提取,涉及倫理問題,長期遭遇倫理挑戰。反對者認為,提取胚胎干細胞相當于扼殺生命。
相關研究在美國一直遇到不少阻力。自1996年以來,美國國會每年都要提出禁止使用聯邦資金用于任何摧毀人類胚胎的實驗,其中包括199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湯姆森博士從生育診所多余胚胎中獲得人類干細胞的做法。2001年,時任美國總統*頒布禁令,禁止聯邦政府資助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
2009年3月9日,上任不久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取消了長期以來困擾干細胞研究人員的禁止使用聯邦經費用于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禁令,使得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可以動用大部分聯邦撥款用于更多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而不是于*發布禁令前開發的21條干細胞株。
美國杰龍生物醫藥公司曾利用胚胎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患者,是美國批準實施的*起干細胞療法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