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即智慧化的校園,也指按智慧化標準進行的校園建設,國家標準GB/T 36342《智慧校園總體框架》中對智慧校園的標準定義是: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的有機銜接,使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便捷的獲取資源和服務。 [1]
智慧校園通常由以傳感器網絡及智能硬件為核心的校園基礎設施和部署在數據中心內云端服務器上的智慧化軟件系統構成 [2] ,常見功能可分為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四大板塊。 [1]
2023年4月22日,《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規范(試行)》和《北京市高等學校智慧校園建設規范(試行)》正式發布。
與“數字校園”的辨析
在傳統校園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實現從環境信息(包括教室、實驗室等)、資源信息(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信息(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等全部數字化,從而為資源和服務共享提供有效支撐,這種做法稱之為數字校園(digit campus);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級形態。 [1]
“智慧化”概念的源流
智慧校園和其他“智慧+場景”類概念(如智慧醫院、智慧社區等)一樣,是“智慧化”這一概念的分支,源自于2009年前后被引入國內的“智慧城市”概念,而“智慧城市”則源于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因此可以說,智慧校園是一個從2010年才開始逐漸形成和完善的科技術語,所指稱的技術帶有人工智能成分(特別是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理解)。 [3]
智慧校園主要對應三類數據:校園基礎數據、視頻數據(含音頻、圖像數據)、非視頻數據(時間序列監測數據),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這三類數據相互融合才能實現最大效益。 [3-4]
社會基礎數據指學籍、教職、固定資產、設施設備等方面的登記信息,也包括地理信息、行程類數據和人使用設施設備服務的數據(也稱使用數據),此類數據來自于智慧校園建設的各個子系統,實踐中最迫切的需求是打破各子系統分頭建設、缺乏統籌造成的信息孤島局面,使數據互聯互通。 [3] [5]
視頻數據指通過音視頻監測獲得的非結構化數據,此類數據來自于正在高速發展的視頻監控系統,實踐中最迫切的需求是讓“行為和態勢識別”功能普及化、融入智慧校園管理的真實業務流程。 [3] [6]
非視頻數據指時間序列監測獲得的結構化數據,此類數據來自于各類非視頻時序監測的(電、水、氣、顆粒物、應力、位移等)硬件系統,實踐中最迫切的需求是從有線組網、數據收集向無線組網、數據診斷的技術升級。 [3] [7] 非視頻監測數據中,又以用電監測數據與智慧校園關系最為緊密,因為實踐中學生宿舍是作為人員密集場所有較高的安全用電管理要求,因此實踐中學校是在新建和改造項目中最積極也適合智慧用電技術應用的場景之一。 [9]
基礎設施是智慧校園的硬件基礎,提供異構通信網絡、廣泛的物聯感知和海量數據匯集存儲,為智慧校園的各種應用提供基礎支持,為大數據挖掘、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包括各類型傳感器構成的傳感器網絡、各類型智能硬件構成的校園信息化設施設備、數據庫與服務器等。 [1]
支撐平臺是體現智慧校園云計算及其服務能力的核心層,為智慧校園的各類應用服務提供驅動和支撐,包括數據交換、數據處理、數據服務、支撐平臺和統一接口等功能單元。其中,數據交換單元是在數據庫與服務器的基礎上擴展已有的應用,包括數據存儲、數據匯聚與分類、數據抽取與數據推送等功能模塊;數據處理單元包括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融合和數據可視化等功能模塊;數據服務單元包括數據安全服務、數據報表服務、數據共享服務等功能模塊;支撐平臺單元包括統一身份認證、權限管理、菜單管理和接口服務等功能模塊;統一接口單元是智慧校園實現安全性、開放性、可管理性和可移植性的中間件,如API接口、B/S接口、C/S接口和個性化接口等。 [1]
應用平臺是智慧校園應用與服務的內容體現,在支撐平臺的基礎上,構建智慧校園的環境、資源、管理和服務等應用,為師生員工及社會公眾提供泛在的服務。包括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四大部分。 [1]
1. 智慧教學環境可以是實體的教學環境,也可以是虛擬的教學環境或虛實相結合的混合教學環境。 [1]
2. 智慧教學資源指使用者可通過多種接人方式訪問資源管理平臺,并搜索、瀏覽或下載所需資源。 [1]
3. 智慧校園管理專指學校各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產設備管理、財務管理等協同辦公(辦公自動化)的管理信息系統。 [1]
4. 智慧校園服務指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為教學提供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化校園公共服務支撐體系,核心內容是校園安全管理和設施設備運維。 [1]
應用終端是接入訪問的信息門戶,訪問者通過統一認證的平臺門戶,以各種瀏覽器及移動終端安全訪問,隨時隨地共享平臺服務和資源。 [1]
智慧校園信息安全等級不得低于GB/T 22240-2008規定的三級要求。 [1]
2023年4月22日,《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規范(試行)》和《北京市高等學校智慧校園建設規范(試行)》正式發布。明確了智慧校園的基本內涵、層次架構、主要內容和配置標準,分類指導中小學校、高等學校結合辦學實際加快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激發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活力。 [10]
1、智慧校園總體框架 .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2018-06-07[引用日期2022-07-04]
2、王運武,于長虹 .智慧校園——實現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3、許立陽,何申,鄭劍云等.“智慧化”概念的內涵與演變.產業科技創新,2022,4(3):50-54.
4、李德仁,姚遠,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數據[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4,39(06):631-640.
5、丁波濤.從信息社會到智慧社會:智慧社會內涵的理論解讀[J].電子政務,2019,(07):120-128.
6 、黃凱奇,陳曉棠,康運鋒,等.智能視頻監控技術綜述[J].計算機學報,2015,38(06):1093-1118.
7、汪芳,張云勇,房秉毅,等.物聯網、云計算構建智慧城市信息系統[J].移動通信,2011,35(15):49-53.
8 、許立陽,承孝敏,郭強,葉通,許滸.智慧用電概念辨析.《產業科技創新》,2021(4):29-31.
9、田穎,劉輝,李琳娜.智慧校園安全用電監測系統的設計[J].電子世界,2020(12):153-155.
10、北京發布智慧校園建設規范 “十四五”評選出100所示范校 .中國新聞網.2023-04-25